第(2/3)页 外省军队不可能没有最高指挥官,有最高指挥官就会存在隐患。之前老朱的打算是让这个最高指挥官由皇室成员担任,藩王出镇也是同样的道理。 【陛下为了应对军队的隐患,大刀阔斧的做了一个决定:自恒景三年始,各省都指挥使都会调至其他行省任职,将五军都督府各府都督外放,复设大都督府。】 【这一个很大胆的政策,五军都督府的前身是统军大元帅府、枢密院、大都督府,但太祖爷觉得,权不专于一司,事不留于壅蔽,便将大都督府一分为五。】 【太祖爷的初衷是好的,想利用都督府与兵部相互牵扯,达到平衡的效果,以确保兵权不会控制在一人之手。五军都督府的官员由功勋宿将担任,掌府官员尸位素餐,在太祖爷驾崩以后,兵部的权力已经凌驾于五军都督府之上,让五军都督府彻底成了摆设。】 【陛下应对的手段,是将五军都督外放,将原本的前、后、中、左、右五军,改为东、西、南、北、中五军,五军都督由正一品削为从一品,归大都督府管辖。而大都督府设左大都督、右大都督,为正一品。】 【五军都督虽然在品衔上被砍了半品,但实权上却有了天翻地覆的变化,可直接管理辖省内的都指挥使司,从虚职的正一品,变成了真正的从一品。】 【而大都督府虽然在名义上管辖天下兵马军队,无论从地位还是权力上都大大的胜过兵部。实际上,大都督府在设立时就有很大一部分权力都被皇帝收回,真正意义上的左大都督,其实是皇帝。】 【最终形成了一个神奇的平衡局面:各省的都指挥使司归五军都督府管辖,五军都督府归大都督府管辖,大都督府归皇帝管辖。而兵部的权力则是被砍了一刀,五军都督府没办法制衡他们,但是现在有了大都督府,兵部再也不能为所欲为了。】 【为了根除整个体系固化后产生的官官相护问题,这个体系内的官员会不间断的调动调整,例如东军左都督,在东军都督府干个七八年,就会被调任到西军,再过几年又调到北军……等转了一个圈以后,也就该告老还乡了,同理,各省都司官员也是如此。】 【如果是在常规时期,这个政策应该是很难落实的。因为这牵扯到了兵部以及各省,乃至几百万军队的调动,一旦变动很容易产生不良影响。然而陛下将这个政策的落实时间选在了大裁军刚刚结束之后,正值各地军队最虚弱的时候,对军队的变动政策轻而易举的便落实了下来。】 朱棣扶额:“娘的,脑子不够用了。” 这不是套娃吗! 大的套小的,小的套更小的,套完以后钳制住了兵部权力过盛的问题,同时又以兵部钳制着都督府,最后还用定期的官员调动来防着这些人勾结朋党。 老四这脑子是怎么长的,这么损的招他是怎么想出来的? 看到这里,老爷子总算是想明白恒景朝这八百万的军队是怎么来的了。 以战养战,吞并西南二十国后通过不断的迁徙人口与同化激增人口,为军队补充了充裕的人力;环环相扣,下放五军都督府和设立大都督府,又安排了定期调动的策略,稳固皇权防止滋生地方军阀。 朱棣此时也不得不承认,在权谋与政治上,恒景帝已经远胜于他。 【你试探的询问道:“陛下所来,恐怕不仅仅是说了句闲话这么简单吧?”】 【你是脑子轴,但你不是蠢。】 【“于卿知朕。”陛下轻笑道,“朕此来,是想和你商议一下,有关军户军屯的问题。”】 【你倒抽了一口凉气:“陛下是想废除军户军屯吗,这可是不得啊陛下!”】 【军屯制,是大明朝国防的命根子,大明朝之所以能在最穷的情况下养活最多的军队,也正是因为收益于军户军屯制。】 【军士三分守城,七分屯种。又有二八、四六、一九、中半等例。皆以田土肥瘠、地方冲缓为差。让军队的人种地养活军队,太祖爷曾得意的说道:“吾养兵百万,不费百姓一粒米。”】 【陛下摇了摇头:“不是废除,是整改。”】 大明刚建国的时候实行的卫所制,军士每月有固定俸禄,叫做月粮,最初按照规定是月初发粮,标准是马军月支米两石,步军总旗一石半,小旗一石二,旗军一石。 月粮之外朝廷还给军士发放月盐,标准是有家口的两斤,没有的一斤,不过洪武十五年以后月盐就改成发宝钞了,不定期的还会发放冬装、布匹和棉花一类的补给。总体来说,在大明刚建国的时候当兵,那叫一个滋润,养活一家老小不成问题。 但是,洪武朝中后期的时候就开始出现了折放的记录,也就是不全部给,用其他东西折色发放。而在后来实行卫所军屯之后,旗军就没有俸禄了,只能靠军田自己养活自己,而且连冬衣与棉花也只有守城旗军才发,种地的旗军一无所有。 第(2/3)页