第(1/3)页 “……大悲无泪,大悟无言,大笑无声。” 听到这十二个字,张栩细细咀嚼,知道古英当真是悟出一种玄之又玄、妙不可言的道理。 少年的记忆突然回溯,清晰记起前世某次蹲坑的时候,看了一篇庄子的《知北游》,其中也表达出这种意境: 有一个叫“知”的人北上游览,遇到一个叫“无为谓”的人,便向其请教如何得道,连问了三次,无为谓都回答不了; 知求道无果,只好再找到一个叫“狂屈”的人请教如何得道,狂屈的心中虽然有答案,但是每每要回答之时,却又忘记了如何论述; 知于是回到帝宫,与黄帝讨论此事。 黄帝说: “无为谓是真正得道之人,因为他已经到了‘忘道’的境界,不用为了思考如何得道而困惑; “狂屈是接近大道之人,因为他心中有一个答案,但是在回答你之时,忘了该如何形容心中所想而困惑,介于‘忘道’与‘不忘’之间; “而我跟你是尚未得道之人,因为我跟你一直在讨论如何才能得道。” …… 难怪刚刚的“眼福·契合”神通,有一段时间无法顺利获得古英的心念,想来便是他在那一刻悟出一个玄妙的道理,并以此证得斯陀含果位。 佛门的修行与道门最大的不同,与佛门极其看重的“慧根”、“悟性”有关。 法慧纪巅峰时期的佛宗共有一百宗,称之为“百法明门”,但是核心大多都在于一个“顿悟”。 当然,古英通过顿悟证得斯陀含果位,综合战力其实约等于筑基期,还需要在灵山继续修行才能继续提升。 佛门果位由低到高,有须陀洹、斯陀含、阿那含、阿罗汉、菩萨、佛陀。 也不知其实力差距与道门是否大致对齐?…… 在感受到与此地割裂感更强之后,张栩将心念收回,将刚刚关于“忘道”境界的特别收获铭记在心。 “仙师阁下可是要离开了?” 古英感应到张栩所在之处出现了波动,他暂时结束了与家人的叙旧,仅仅迈了两步,便出现在后者面前。 “不错,”张栩颔首而笑,“在此恭喜古兄,真正证得了果位。” “我有预感,我们还能有缘相见。” 古英双手合十,略略俯首,微微一笑。 “哈哈,但愿如此,”少年道士深深作揖,抬头看了一眼仙人礁西边,那有着人间烟火气的美景,身影逐渐淡去: “别了,古兄。我名为张栩……” 他的身影几乎不见,只剩一个年轻而畅怀的声音,悠悠回荡在这片海域上。 仙人礁西边,遥遥对着的地平线上,有一个升起炊烟的小渔村,渔村边的白色沙滩,正在被海水来来回回地覆盖、又褪去。 第(1/3)页